• 推荐阶段
  • 初评入围
  • 成果展现
  • 网络投票
  • 结果公布

项目名称:冰单晶微纳光纤

项目简介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首次获得冰单晶微纳光纤,实现低损耗光传输,及接近理论极限大幅度弹性弯曲,发现弹性弯曲诱导相变现象。拓展了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为光传感、冰物理研究等提供了新途径。

Ice single-crystal microfibers a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low optical waveguiding loss and large elastic strain approaching the theoretical limit. The bending-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s also discovered. These results expand our knowledge of ice, and pave a new way towards optical sensing and ice physics studies.

15
转发

项目团队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项目负责人介绍:童利民,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维光子结构、微纳光子学及器件技术。首次实现微纳光纤的低损耗光传输,提出微纳光纤研究方向,在微纳光纤导波、传感、调制及其片上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引10000余次,出版专著1本。担任光学领域权威期刊Optica副编辑,Chin. Opt. Lett.、Photonic Sens.及Chin. Phys. B等期刊编委。曾获国家杰青、中国青年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长江学者、OSA Fellow等荣誉或资助。

研究团队介绍:本项目由浙大光电学院童利民教授团队、浙大交叉力学中心王宏涛教授团队,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合作完成。所发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光电学院博士生许培臻和崔博文,共同通讯作者为光电学院郭欣副教授和童利民教授,合作者包括浙大交叉力学中心卜叶强博士、王宏涛教授,浙大光电学院王攀研究员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童利民教授团队(微纳光子学研究组)于2004年创建,致力于探索纳米尺度上光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在低维光子结构及器件的理论设计、实验制备、微纳操纵、光电表征、功能化等前沿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15
转发

资料图片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团队照片

 

图1 冰单晶微纳光纤弹性弯曲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2 冰单晶微纳光纤导光示意图及光学显微镜下的宽带光传输实验照片

15
转发

科学解读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冰是地球及很多地外天体(地外行星、卫星、彗星等)表面最普遍、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大气环境、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很多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人类对冰的好奇心从未停息,特别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基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实验手段,人们对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冰的高压相、二维结构等新形态,到电子束光刻等应用探索,对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作为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我们对冰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未知空间。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冰是一种脆性的易碎物质,所以容易产生雪崩、冰川滑移和海冰碎裂等自然现象。已有的实验数据也支持上述认识,目前实验测到的冰的最大弹性应变为0.3%左右,大于这个值就会碎裂。虽然理论计算曾预测,理想情况下,冰的弹性应变极限有可能大于10%,但是真实冰晶中由于存在结构缺陷,能够达到的应变值远低于理论极限。

另一方面,光纤作为一种将光约束和自由传输的功能结构,是目前光场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将标准光纤直径减小到波长甚至亚波长量级,成为微纳光纤,提升或引入光场在空间约束、近场相互作用、表面增强、波导色散及光动量效应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在近场耦合、光学传感和量子光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光纤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微纳光纤的光场调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纤材料的结构形态及其光场响应特性。常规的玻璃光纤,主要成分为氧化硅(石英沙),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材料之一,在光传输中具有宽带低损耗等优异特性,被光纤之父高锟先生称为古沙传捷音。实际上,在地球及很多地外星球表面,比古沙更普遍的物质是冰或液态水,所以,能否用冰来制备光纤?是一个令人好奇的、有趣的问题。

童利民团队大约在2013年开始讨论这个想法,但由于所涉及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要求很高,当时难以开展。2017年,浙江大学成立了冷冻电镜中心,为低温下的结构表征提供了研究条件。同时,二年级博士生许培臻和正在准备毕设的本科生崔博文,加入这个项目,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结构制备是关键的第一步。研究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提出了新的生长条件,成功生长了直径从800纳米到10微米的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冷冻电镜下,验证了这些沿c轴生长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具有很好的直径均匀性和表面光滑度。

为了探索冰微纳光纤的力学性能,研究团队发明了一套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实现了液氮环境下微纳结构的灵活、精确操控。在零下150℃的冰微纳光纤中,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远高于此前报道的最高0.3%的应变实验值),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灵活弯曲(图1)。

另一方面,冰的分子结构随压强改变而发生相变,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由于产生相变所需的压强通常在数千个大气压以上,需要使用特殊设计的金刚石压砧等设备来获得,实现条件不易。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大应变弯曲冰微纳光纤,有可能为相变所需的高压提供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为此,研究团队研制了一套结合低温微纳操控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测量系统,通过弹性弯曲冰微纳光纤并原位实时测量最大应变区域的拉曼光谱,发现应变超过3%时,就可以出现冰从Ih相(常压相)转变为II相(高压相之一)的特征拉曼峰。同时,通过弹性弯曲还可以为冰施加超过一万个大气压的负压,这是目前其他实验方法难以做到的。因此,弹性弯曲技术为冰的相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更进一步,材料对光场的响应特性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及其排列方式。研究团队预测,由H2O分子规则排列而成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光的操控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为了测试其光学特性,团队利用其此前发明的近场耦合输入技术,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宽带光传输(图2),传输损耗低达0.2dB/cm,与目前高质量平面波导相当,这种光操控能力为微纳光纤用于低温光学导波与传感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由于理想冰单晶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极低的吸收和散射特性,进一步优化制备和测试条件,将有可能在冰微纳光纤实现超低损耗光传输。

由于冰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该项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而且在光传输、传感、冰物理学研究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及应用前景。 

15
转发

互动评论

点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