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阶段
  • 初评入围
  • 成果展现
  • 网络投票
  • 结果公布

项目名称: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代谢病现状及精准防控研究

项目简介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本项目覆盖了肥胖代谢病的流行趋势研究、预警体系建设、机制探索、关键技术研发、规范指南制定及成果应用与推广,旨在全链条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代谢病防控水平。

This project covers epidemic trend research, early w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uidelines formulation and achievements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chain.

5
转发

项目团队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负责人傅君芬教授是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求是特聘医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中国儿童糖尿病协作组副组长。带领团队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儿童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和诊断规范研究”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儿童MS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应用评价与推广示范”课题,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与营养及影响因素研究”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发生机制与精准防治示范研究”。率先建立我国儿童青少年腰围百分位数据库和血脂分布图;创新性提出腰围/身高切点对儿童青少年MS风险的预报能力;国际首次创新性应用1HMRS量化评估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牵头建立中国首部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和诊治规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7/10),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1/10),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1/13),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13)、二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26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5篇;牵头制定9项全国性指南共识及参与制定5项国际指南。

5
转发

资料图片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负责人:傅君芬

 

23万人群流调及儿童肥胖超重10年变迁

 

制定的专家共识与指南

 

全球首款微剂量可移动儿童骨龄DR发布会 照片

 

代表性论文-首页-JAMA Network Open

科研成果转化 

5
转发

科学解读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的各项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饭桌上的食物,大鱼大肉不再只是过年时的“放纵餐”,西式快餐遍布街头巷尾,电子产品琳琅满目,柔软舒适的沙发拖住企图迈出的脚步,爱之深的祖父母有求必应,于是一个个“小胖墩”应运而生。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在 2002 年至 2012 年的 10 年间,中国 6~17 岁儿童超重率上升 5.1%,肥胖率上升 4.3%。而我们团队的本次研究获得了我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及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等最新的重要基础数据,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在过去10年期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从17.1%和11.9%上升到19.1%和12.4%。

儿童肥胖有70-80%可延续至成年,而肥胖是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在内的各类慢性疾病滋生的土壤,会使发病风险增加2-5倍。通过包含23万余例,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T2D患病率为39.1/100,000,其中一半症状隐匿,由此次研究实施的OGTT试验筛出;而T1D患病率为45.3/100,000,远高于既往研究数据。同时发现尿糖筛查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特异性不高,不推荐作为糖尿病筛查的方法,而简易OGTT试验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筛查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肥胖儿童越来越多的某一天,这一筛查方式也许能够加入学校体检项目,从而助力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早期防控。

肥胖的病因仍有很多不明之处。其中内外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包括膳食、运动、肠道菌群等。这些环境因素之间又会相互影响,比如饮食就是塑造肠道菌群的重要驱动因素。肠道菌群虽形态微小却数目庞大,与我们人类宿主共存共生,影响我们的肠道屏障完整及能量代谢。比如膳食纤维经过肠道菌群发酵,会产生短链脂肪酸和丁酸,促进脂肪棕色化,改善脂质累积和代谢失调。常言道“病从口入”,食物上残留的农药、抗生素等经由口腔进入肠道,这些外来物质就像从天而降的陨石,当数量足够多时,便会使肠道菌群王国“江山易主、风云巨变”。我们全国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儿童体内高水平人/兽用抗生素、尿新烟碱类杀虫剂可导致肠道菌群中丁酸产生菌属丰度较低,从而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因此,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组合对于预测糖尿病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基于多组学测序数据建立了包含18种标志细菌及代谢产物的儿童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为未来儿童糖尿病提供新型预防和治疗靶点。

糖尿病的传统治疗主要由“五驾马车”驱动,即药物治疗、饮食管理、运动、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作为需要长期控制、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长期的慢病管理,而对于活泼好动、认知行为能力有限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我们针对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专门研发了营养干预 APP以及实时免校准可14天持续监测动态血糖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实时发出高低血糖提醒,以及时让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调整。我们还建立了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研究网络和数据云平台,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患者的临床数据可同步到云端大数据服务器,基于以上临床数据,系统会抓取计算糖尿病相关的个体化参数,对人工胰腺(由胰岛素泵、连续血糖监测装置(CGM)和AI算法组成的闭环式胰岛素泵系统)的参数自动修正计算并推送至患者的移动终端,同时患者在移动终端上输入的三餐饮食等个性化数据也会回传至人工胰腺,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方案,这为建立糖尿病患儿线上、线下及医院到家庭(H2H)的管理与教育新模式提供网络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5个示范基地,对糖尿病医师进行专业培训,面向广大家长、群众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收获了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肥胖及糖尿病等代谢病的发生发展仍充斥着团团迷雾,本团队自2001年起一直致力于拨开这重重迷雾,探究其背后运作的机制,以期使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能够真正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与治疗,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重心下移”提供技术支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5
转发

互动评论

点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