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单位:海洋学院/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电学院 负 责 人:陈鹰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电学院等单位,组织学科交叉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 863计划海底观测网重大项目“深海移动平台与海底观测网非接触接驳技术”课题,开展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和设备攻关和实海试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水下机器人的声光二段复合导航、基于海底观测网络的电能/信息无线传输、水下在线接驳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于2017年5月12日至16日,在我国南海某海域成功完成了海上试验。研发的海底多功能海底接驳站,在105米深海域实现了与浙大“海豚二号”无人无缆潜水器(AUV)的自主对接,完成了无线充电和非接触信号传输,在解决AUV与水下技术系统对接这一世界性难题工作上,取得重要进展。这项研究工作成功突破了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域实现水下航行器与海底观测网对接试验技术,在入坞成功率、无线充电功率以及非接触信号传输速率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工作,为实现我国的海底综合观测,奠定基础。
2017年5月12日—16日,由陈鹰教授负责的,浙大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海洋学院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深海移动平台与海底观测网非接触接驳技术”课题,在我国南海某海域成功完成了海上试验。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四名海洋技术领域专家组成的海试验收专家组,全程跟踪并见证了海上试验流程。
陈鹰教授、徐文教授、李德骏副教授、徐元欣副教授率领十余名研究生,全程参与了这项海试工作。海试首先在50米水深海域进行,AUV与海底观测网非接触式对接系统进行了11次自主回坞对接操作,成功对接10次。同时,水下接驳基站对AUV进行无线充电,最高功率达到681W;AUV与水下接驳站进行信息交互,非接触信号最大传输速率达到3.1MB/s。接着,在105米水深海域,AUV与水下接驳站实现了成功对接,并完成了对AUV的无线充电和非接触信号传输试验。
据了解,移动观测平台水下对接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水下观测前沿技术。此次试验成功突破了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域实现水下航行器与海底观测网对接试验技术,在入坞成功率、无线充电功率以及非接触信号传输速率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为深海移动观测平台和海底观测网联合实现持续性的动/静结合、三维剖面/站位组合的水下立体观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动评论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