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阶段
  • 初评入围
  • 成果展现
  • 网络投票
  • 结果公布

项目名称: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机制

 申报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   人:胡海岚

项目简介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胜利者效应,即先前的获胜经历会增加个体之后获胜的可能性,是社会层级形成的重要机制。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种群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浙大胡海岚团队在《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报导了重复的胜利经历能够选择性地增强中缝背侧丘脑—前额叶皮层这一神经环路的突触连接,促使动物在之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这是首次破解哺乳动物大脑中“胜利者效应”的脑科学机制,也是该团队在研究社会层级行为脑机制这一系列方向的第二篇《科学》论文。这一发现为研究社会竞争行为和社会层级的形成与维持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神经经济学、社会行为学等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靶点脑区。同时将对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研究社会行为相关的疾病奠定了理论框架。
 

19
转发

科学解读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7月14日上线的《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这篇题为《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的文章,由博士生周亭亭,朱鸿和范郑晓等在胡海岚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翻盘的竞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一半。鱼类、鸟类、灵长类等动物中间也有“江湖”,科学家称之为社会等级。上世纪20年代,一位挪威的科学家最早在家鸡中观察到:等级高的鸡总是啄咬等级低的,而相反的状况则极少发生。
社会等级与我们的个体健康等息息相关,背后有什么神经机制? 2011年,胡海岚团队在《科学》发文,引入“钻管测试”来研究小鼠的等级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狭路相逢,一场不进则退的较量在所难免,而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经过两两竞争,等级高低便一目了然。

当年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之处,还在于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当科学家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气倍增,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重复成功塑造大脑

基于上述发现,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一种利用激光来瞬时、特异激活神经元的手段),胡海岚团队在这项研究中进一步实时“操纵”了钻管竞争的输赢。并且发现,小鼠等级地位相差越悬殊,逆袭所需的“神经激活剂量”就越高。但她们并没有停止研究。团队成员发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

当劣势小鼠成功逆袭6次或更多次时,即使离开科学家的“帮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实现逆袭。而成功经历不足6次,裸奔的劣势小鼠会恢复到劣势地位。“这种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恰恰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周亭亭说。

这一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团队发现了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连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成功经历会重塑这一通路的突触连接强度,从而影响后续竞争中的表现。”胡海岚说。

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连接强度显著增加了,有效地帮他们进阶并维持在更高的等级地位。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一条在进化上保守的神经环路,从低等哺乳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普遍存在,因此会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强者恒强”

为了验证这一“胜利者效应”,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项热源争夺战的实验。在一个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只小鼠对位于盒子角落的温暖地带展开竞争。只要是之前在钻管测试中获得重复胜利经历的小鼠,在热源争夺中也会更容易获胜。周亭亭认为,这一结果首次说明“胜利者效应”可以从一种行为学范式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中。

《科学》杂志的评审专家认为,“这是一篇杰作,它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神经回路的操控,向我们展示了令人惊异的而且清晰的行为现象及行为范式。”学术界认为,这项研究为研究社会等级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对输赢决定、社会等级的认知等的神经环路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脑区。

“胜利者效应”是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现象,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心理学教授伊恩•罗伯逊曾著书《胜利者效应》,讲述了从动物到人类世界发生的各种“胜利者效应”的故事,其中就有拳王泰森的一段:泰森锒铛入狱数年后复出,经纪人巧妙设计了两场比赛,对手实力远低于泰森。不出所料,泰森赢得了这两场比赛。紧接着,泰森才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布鲁诺,再次获得金腰带,重新走上事业巅峰。

朱鸿说,这项研究在动物实验中第一次验证“强者恒强”的现象并且阐释了其神经科学原理。虽然人类社会远比动物社会复杂,但是这项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在各项比赛、考试、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也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胡海岚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曾先后在冷泉港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中科院院士,医学部主任段树民说,学校尽可能充分地、灵活地调动各方资源,为科学家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段树民认为,脑的高级认知、情感等行为的神经环路和神经生物学机制是脑科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胡海岚在该领域有着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看到胡海岚团队最近又取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由衷为她的团队感到高兴。”

据介绍,该项研究受到浙江大学985基金、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B,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转发

项目团队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胡海岚,浙江大学医学院/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资深研究员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2004-2008年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于2008年底同时在数所美国一流大学和中科院获得教职,最终选择回国建立实验室,2008年-2015年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2015年至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工作。先后获中科院“百人计划”(2009年)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 赛诺菲优秀学者奖(2015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6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等重要奖项。项目负责人领衔的研究团队是一支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团队,在抑郁症和社会等级等相关研究领域中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近一年来,研究团队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同一期发表了两篇抑郁症相关研究长文,在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中发表了社会等级相关的研究长文。

转发

互动评论

点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