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应答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两者差异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我们通过多组学解析了疾病特异性免疫-代谢特征,阐明了CD中硒缺乏导致T细胞分化紊乱的机制。
Immune disorder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onset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but the difference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between these two IBDs remain unclear. We identify disease-specific features by multiomics analyses and highlight selenium as having a critical role in T cell responses in Crohn’s disease.
靳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脑-肠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与功能研究。本项目由靳津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曹倩课题组联合完成。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被反复的腹泻、腹痛甚至便血困扰折磨,往往还伴随着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或者发现患有肛瘘且治疗后反复不愈合,极大影响生活质量,日本首相安倍甚至因此辞职。他们正是患上了一类叫做“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明、不可治愈,又被称作“绿色癌症”。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青年人发病率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增高,预计到2025年我国患者数目将达到150万以上。这类疾病主要分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亚型,两者在病变的分布、临床的症状等方面有所不同,涉及的发病机制可能也不同。然而目前临床上的治疗策略却相似,主要通过药物抑制机体的异常免疫,控制肠道炎症。在这种统一的治疗模式下,疾病的控制并不理想。因此,针对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的差异性研究亟待突破。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曹倩课题组历经科研攻关,利用多组学研究手段首次系统解析了初诊未使用药物治疗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免疫细胞组成及代谢微环境。研究发现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中有着各自独特的病理学改变,存在着多种疾病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和代谢物。通过深入探索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肠道中特异性减少的微量元素硒,可以作用于肠道T淋巴细胞,引起一群致病性的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疾病特征。克罗恩病患者补充硒制剂后,这群致病性的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因此,补充硒有望促进克罗恩病患者肠炎症状的缓解。
团队的这项研究系统地比较了两类疾病的肠道微环境的差异,为今后更精准的治疗指明了道路。目前团队还围绕着溃疡性结肠炎的独特发病机制开展后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许未来我们能开发出更多靶向性更强的药物。
互动评论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